资讯中心

江西开圣教育
咨询热线

13064126831

中医实践技能-黑金必过考点速记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中医实践技能-黑金必过考点速记
中医实践技能-黑金必过考点速记

中医实践技能---考点必背

中医技能一站

内容

执业考纲

助理考纲

题量

分值

内科

34

31

1

20

外科

7

5

1

20

妇科

9

6

儿科

10

9

(一)一站考试具体疾病:

内科

肺系:感冒、咳嗽、哮病、喘症、肺痨、肺胀

心系:心悸、胸痹、不寐、痫病

脾胃: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肝胆:胁痛、黄疽、鼓胀

脑系:头痛、眩晕、中风、颤证(助理不考)

肾系:水肿、淋证

气血津液:郁证、血证、消渴、内伤发热、癌病(助理不考)、瘿病(助理不考)

肢体经络:瘘证、痹证、腰痛

外科

痈、乳癖、湿疮、痔、脱疽(助理不考)、精癃(助理不考)、肠痈

妇科

崩漏、痛经、闭经(助理不考)、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产后发热(助理不考 )、不孕症、癥瘕(助理不考)

儿科

肺炎喘嗽、小儿泄泻、积滞、鹅口疮、痄腮(助理不考)、手足口病、水痘、麻疹、丹痧、紫癜

(二)辩证总结

1.辩证:病位(脏腑)、病因(表里)、病性(寒热)、邪正关系(虚实)

(1)脏腑:

心: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口舌生疮、神昏谵语

小肠:小便赤涩

肺:咳、痰、喘、哮、自汗畏风、易感冒

大肠:泄泻、痢疾、便秘、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脾: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胃:胃脘、泛酸、嘈杂、呕吐、呃逆、嗳气

肝:巅顶、两目、乳房、胸胁、少腹、会阴、善太息、情志不遂、脉弦

胆:胆怯、善惊、易恐、恶闻声响

肾:腰膝酸软、遗精滑泄、呼多吸少、五迟五软

膀胱:尿频、尿急、尿痛

(2)病位:

表:恶寒、发热、脉浮(风寒、凤热、凤燥、暑湿、凤湿)

里:非表即里

风寒:清涕、白痰、苔白、脉浮紧

风热:浊涕、黄稠痰、苔薄黄、脉浮数

风燥:干咳、口干咽燥+表证

暑湿: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风湿:头痛如裹、肢体困重

(3)寒热:

1)寒:冷(四肢不温、恶寒、蜷握、咳喜热饮)、白(面白、苔白)、静(静卧不烦)、稀(二便、痰涕、经带、排泄物清稀无臭)、润(苔白苔润)、迟(实寒虚寒)、紧(实寒)

实寒:寒凝心脉、寒邪客胃、寒邪内阻(起病急、病程短、疼痛拒按、脉紧)

虚寒: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病程长、喜按、脉弱

2)热:热(发热、恶热、渴喜冷饮)、赤(面红、唇红)、动(躁动不安)、稠(二便、痰涕、经带、排泄物黏稠臭秽)、燥(苔黄燥)、洪(实热)、数(虚热、实热)

①实热:

胃热:口臭、便秘、消谷善饥、牙龈肿痛

肝火:目赤、口苦、易怒、脉数

肺热:气急鼻煽

湿热:苔黄腻脉滑数

血热:出血+实热证

②虚热:阴虚(五心烦热、手足心热、低热盗汗、潮热)

(4)虚实:

虚:病程长、喜按、气怯声低、脉无力

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遇劳加重

血虚:淡白无华

阴虚:舌红少苔、颧红、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手足心热、低热盗汗、脉细数

阳虚:气虚+寒象(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实:病程短、拒按、声音高亢、脉有力

气滞:胀痛、走窜痛、情志不遂、脉弦

血瘀:刺痛、色紫暗、瘀斑瘀点、脉涩

痰湿:重(肢体困重、头痛如襄)、蒙(头目昏蒙、神志异常癞狂痫)、苔腻、脉滑、胖

痰热:苔黄腻、脉滑数

食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泻食物、臭如败卵、食少、滑紧促涩

(三)常用药物总结

1.气虚:黄芪、白术、党参、山药、人参、甘草

2.血虚: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大枣

3.阴虚:沙参、麦冬、百合、鳖甲、龟甲、枸杞子、玉竹、天花粉

4.补阳: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杜仲

5.化痰:陈皮、半夏、芥子、白前、贝母、瓜蒌、前胡、桔梗、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苏子、杏仁

6.活血化瘀:三七、川芎、桃仁、红花、牛膝、茜草、赤芍

7.气滞:香附、木香、延胡索、枳实、柴胡

8.食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鸡内金、莱菔子

9.固涩:五味子、山茱萸、乌梅、肉豆蔻

10.清热解毒(寒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黄连、水牛角、菊花

证 型 速 记

一  感冒

1.常人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2.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  咳嗽

1.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  哮病

1.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  喘证

1.实喘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粉

五   肺痨

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整甲散

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六  肺胀

外寒里饮证--温肺散寒,化痰降逆--小青龙汤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 心悸

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八 胸痹

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九 不寐

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  痫病

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一 胃痛

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二 呕吐

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饮中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三 腹痛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十四 泄泻

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十五 痢疾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六 便秘

热秘--泄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

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十七 胁痛

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

十八 黄疸

1.阳黄

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

2.阴黄

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3.消退后调治

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整甲煎丸

十九 鼓胀

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篙汤

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二十 头痛

1.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2.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气虚头痛(助理不考)--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二十一  眩晕

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痰浊上蒙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阻窍证--活血化瘀,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

二十二  中风

1.急性期

(1)中经络

风痰瘀阻证--息风化痰,活血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凤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阳闭证--清肝息风,豁痰开窍--羚羊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

阴闭证--豁痰息风,辛温开窍--涤痰汤合用苏合香丸

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二十三 颤证(助理不考)

风阳内动证--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

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

髓海不足证--填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

二十四 水肿

1.阳水

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2.阴水

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瘀水互结证--活血祛淤,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十五 淋证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二十六 郁证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十七 血证

1.鼻衄

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肝火犯肺证--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4.吐血

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

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7.紫斑

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八 消渴

1.上消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3.下消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二十九 瘿病(助理不考)

气郁痰阻证--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痰结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肝火旺盛证--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心肝阴虚证--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三十 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一补中益气汤

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

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或三仁汤

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三十一 癌病(助理不考)

气郁痰瘀证--行气解郁,化痰祛瘀--越鞠丸合化积丸

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

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散结---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血府逐瘀汤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扶正抗癌一--生脉地黄汤

气血双亏证--益气养血,扶正抗癌--十全大补丸

三十二 痹证

风寒湿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意苡仁汤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三十三  痿证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三十四 腰痛

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肾虚腰痛

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三十五 痈

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十六 乳癖

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十七 湿疮

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渗湿汤

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

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袪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三十八 痔

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清热渗湿止血--脏连丸

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三十九 脱疽(助理不考)

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整甲汤

四十 精癃(助理不考)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

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

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加丹参、琥珀、王不留行、地龙等

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

四十一 肠痈

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煎剂

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

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四十二 崩漏

脾虚证--补气升阳,止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

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加党参、黄芪

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

四十三 闭经(助理不考)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

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调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阴虚血燥证--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

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祛察通经--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证--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四十四 痛经

气滞血瘀证--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败酱草、意苡仁

气血虚弱证--益气补血止痛--圣愈汤加香附、延胡索

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

阳虚内寒证--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

四十五 绝经前后诸证

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

肾阳虚证--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右归丸

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

四十六 带下病

1.带下过多

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肾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益肾滋阴,清热止带--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止带方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术

2.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四十七 胎漏、胎动不安

肾虚证--固肾安胎,佐以益气--寿胎丸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血热证--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加苎麻根

跌仆伤胎证--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合寿胎丸(执业)

癥疲伤胎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执业)

跌仆伤胎证---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加苑丝子、桑寄生、续断(助理)

癥瘕伤胎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助理)

四十八 产后发热(助理不考)

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生化汤加丹参、牡丹皮、益母草

外感证--养血祛风--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血虚证--补血益气--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

四十九 不孕症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冲益精--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早莲草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

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理气调经--苍附导痰丸

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

五十 癥瘕(助理不考)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黄䗪虫丸

痰湿瘀结证--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

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五十一  肺炎喘嗽

1.常证

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味

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麻杏石甘汤

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肺脾气虚证--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助理不考)

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五十二 小儿泄泻

1.常证

风寒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湿热泻证--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脾虚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散

伤食泻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2.变证(助理不考)

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证--回阳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五十三 积滞

乳食内积证--消食化积,和中导滞--乳食积滞,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

五十四 鹅口疮

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炎--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五十五 水痘

1.常证

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

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2.辨证(助理不考)

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镇惊息风--清瘟败毒饮

邪毒闭肺证--清热解毒,开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五十六 痄腮(助理不考)

1.常证

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青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五十七 手足口病

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

湿热蒸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瘟败毒饮

五十八 麻疹

1.顺证

邪犯肺卫证(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邪入肺胃证(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

阴津耗伤证(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2.逆证

邪毒闭肺证--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

邪毒攻喉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证--平肝息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五十九 丹痧

邪侵肺卫证--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毒炽气营证--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疹后阴伤证--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

六十  紫癜

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

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证--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第二站

脉诊

1. 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 45°为宜。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常考脉象

脉象

主病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爆脱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举按充实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舌诊

1.准备

(1)检查诊室光线是否充足,以柔和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若在夜间或诊室光线较暗时可借助日光灯,要尽量避开其他有色光源。

(2)检查是否准备好望舌所需器具(械),已消毒的压舌板、消毒纱布条、清洁水等

(3)检查患者的体位是否符合舌诊要求(轻病患者可采用正坐位:重病患者不能坐位者,可采取仰卧位),对不符合要求者,可以指导患者调整体位,以符合要求为度。

(4)望舌前,医生应指导患者按照正确的伸舌姿势伸舌:即精神放松,头略上扬,尽量张口,舌体尽量自然伸出,舌尖向下,舌面展平充分暴露舌面,以保证望舌的顺利进行。

2.操作方法

(1)患者采取坐位和仰卧位,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患者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患者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3)望舌的基本顺序:先察舌质,再察舌苔。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察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不宜超过 30秒,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患者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纠正患者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必要时可配合刮舌、揩舌、观察舌下络脉等方法。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揩抹 3~5 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5)舌下络脉

1)嘱患者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说明心气旺盛,胃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1) 望舌色

舌色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淡红舌

舌淡红润泽

健康人,或外感初起,病轻浅

淡白舌

较正常舌色淡

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全舌无血色,即枯白舌

脱血夺气

红舌

舌色比淡红舌深,甚至呈鲜红色

热证

绛舌

舌色比红舌更深

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或血行不畅

青紫色

全舌青紫或绛紫,或局部有青紫色斑点

气血运行不畅,瘀血

(2) 望舌苔

舌苔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腻苔

舌苔白腻而滑

痰浊,寒湿内阻

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

脾胃湿热

舌苔黄腻而厚

痰热,湿热,暑热

剥落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

胃气大伤,胃阴枯竭,气血两虚

剥落苔

镜面舌而舌色红绛

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舌色㿠白如镜,甚至毫无血色

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第三站

穿脱手术衣

1. 步骤

(1)从已打开的无菌手术衣包内取出无菌手术衣,选择较大的空间穿衣。

(2)提起手术衣两肩袖口处,轻轻将手术衣抖开,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3)稍向上掷起手术衣,顺势将两手同时插入对应的衣袖内并尽量向前伸,将两手自袖腕口伸出。如双手未能完全伸出,可由巡回护士在后面拉紧衣带,双手即可伸出袖口。

(4)由巡回护士在身后系好颈带和肩带。

(5)戴好无菌手套,然后一手提起腰带,传递给巡回护士,协助将腰带绕过后背至前侧部,并将手术衣的后面衣服完全包盖住后背部,由本人自行系好腰带。

(6)手术结束,先自行解开腰带,然后由巡回护士协助解开领部及背部的系带,用左手抓住手术衣的右肩部自上向下拉下手术衣,使衣袖由里向外翻,以同样的方法拉下左侧衣袖,脱下手术衣,确保手术衣里面外翻。

(7)脱手术衣时要保护手臂及洗手衣裤不被手术衣正面污染,将手术衣内面向外掷于指定的污物袋内。

2.操作注意

(1)手术衣打开时,保持手术衣内面面对身体,勿将手术衣外面对着自己

(2)手术衣穿好后,双手应举在胸前。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线前、上下肢为无菌区,此区域手术开始前严禁触碰到任何物品。

(3)如无菌手术衣接触到未消毒的物品,应及时更换。

(4)手术结束脱下手术衣的全过程严禁手臂及洗手衣裤接触到手术衣的正面

穿脱隔离衣

1. 进入感染区后、脱隔离衣

(1) 穿隔离衣(一次性隔离衣)

1) 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

2) 打开一次性隔离衣外包装,去除隔离衣

3) 选择一处不会触碰到周围物品发生污染的较大空间,将隔离衣完全抖开。

4) 抓住衣领部分分别将手插进两侧衣袖内,露出双手,整理隔离衣后先系好领部系带,然后将隔离衣两侧边襟相互叠压,自上而下分别系好后背的系带。

5) 双手拎住两侧腰部系带在后背交叉,绕回到前面系好。

(2)穿隔离衣(非一次性隔离衣)

1)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使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袖子内口。

3)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左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右手伸出袖口。

5)两手持衣领,由领子前正中央顺着边缘向后整理好衣领并将领扣扣好,再扎好袖口(此时手已污染)。

6)松开腰带活结,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见边缘则捏住,用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切记手勿触及隔离衣内面。而后双手于背后将边缘对齐,并向一侧折叠,将后背完全包裹。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绕回到前面并系好。

(3)脱隔离衣(一次性隔离衣)

1)先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收起腰带。

2)抓起肘部的衣袖将部分袖子向上向内套塞入袖内,暴露出双手及手腕部,清洗、消毒双手。

3)待消毒双手后,先解开领扣,然后右手伸入左手手腕部的衣袖内,抓住衣袖内面将衣袖拉下;用遮盖着衣袖的左手抓住右手隔离衣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并使双手从袖管中退出。

4)先用左手自隔离衣内面抓住肩缝处,协助将右手退出,后再用右手抓住衣领外面,协助将左手退出。

5)脱下隔离衣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内折叠打卷,掷于指定的污物内。

(4)脱隔离衣(非一次性隔离衣)

1)解开腰带,并在前面打一活结,收起腰带。

2)先解开两侧袖口,抓起肘部的衣袖将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内,暴露出双手及腕部,便于清洗、消毒双手。

3)消毒完双手后,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的套袖内,抓住衣袖内部将衣袖拉下:再用遮盖着的左手抓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并使双手从袖管中退出。

4)左手自隔离衣内抓住双肩肩缝撤右手,然后用右手抓住衣领外面,脱出左手。

5)用左手抓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用夹子夹住衣领,挂在衣钩上。

6)如挂在非污染区,隔离衣须清洁面向外,若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2.进入防污染区穿、脱隔离衣

(1)穿隔离衣(一次性隔离衣)

1)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取隔离衣,并查看无菌有效期。

2)由助手协助,打开一次性隔离衣外包装,并取出隔离衣(手不可触碰到外包装袋)。

3)选择一处不会触碰到周围物品而发生污染的较大空间,将隔离衣完全抖开。

4)一手抓住衣领部位,分别将手插入进两侧衣袖内,露出双手。

5)根据需要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整理隔离衣后,先系好领部系带,将隔离衣两侧边襟相互叠压后,自上而下分别系好后背系带。操作中严禁手碰触隔离衣的内面与操作者自己的衣服。

6)最后两手拎住两侧腰部系带在后背交叉,绕回到前面并系好。

7)穿好隔离衣后保持双臂前伸,屈曲,上不过肩,下不过腰。

(2)穿隔离衣(非一次性隔离衣)

1)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洗手,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并防止外面触碰任何物品造成污染:将衣领两端向外平齐对折并对齐肩缝,露出两侧袖子内口。

3)以右手持衣领,先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套入后露出。

4)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左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右手伸出袖口。

5)双手持衣领,由领子前正中顺着边缘向后将领扣扣好。

6)根据需要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分别扎好袖口。

7)解开腰带活结,将隔离衣一边大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看见边缘将其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切记手勿触及隔离衣内面与操作者自己的衣服。然后用双手在背后将边缘对齐,并向一侧折叠,将后背完全包裹。一手按住折叠处固定,另一手则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并绕回到前面系好。穿好隔离衣后保持双臂前伸,屈曲,上不过肩,下不过腰。

(3)脱隔离衣(一次性隔离衣)

1)先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后收起腰带。

2)脱下一次性手套,将其掷于指定容器内。

3)分别解开衣领处与后背部的系带,抓起隔离衣衣袖分别将衣袖拉下,然后脱下隔离衣。

4)脱下的隔离衣折叠打卷后,将其掷于指定的容器内。

(4)脱隔离衣(非一次性隔离衣)

1)先解开腰带,并在前面打一活结,收起腰带。

2)脱下一次性手套,将其掷于指定容器内。3)分别解开衣领处与后背部系带,抓起隔离衣衣袖分别将衣袖拉下,然后脱下隔离衣。4)用左手抓住隔离衣衣领,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内面向外翻折,并确保隔离衣清洁面完全被内面包裹住,防止清洁面污染,用夹子夹住衣领后,挂于指定的安全位置。

3.操作注意

(1)穿隔离衣前,准备好一切需用的物品,避免穿上隔离衣到清洁区取物品。

(2)进入污染区后,应在指定场所穿隔离衣,不可过早穿好隔离衣,穿隔离衣时须避免接触清洁物,系领子时匆使衣袖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穿好隔离衣后,不得碰触任何物品造成隔离衣污染,且只可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3)非一次性隔离衣须每天更换,如被打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心肺复苏术

1.接到呼救信息后到达现场。首先判断环境是否安全,住院患者须将隔布拉起以保护患者,同时减少对其他患者的病情影响。

2.判断患者意识。施救者双手轻拍患者肩部,同时对着患者耳部大声呼叫:“喂!醒醒!你怎么了?”患者无反应,确定意识丧失。

3.快速检査患者的大动脉搏动及呼吸。施救者位于患者右侧,一手示、中两指拢置于患者甲状软骨旁开 2~3cm处的颈总动脉走行部位上,稍用力深压以判断患者大动脉有无搏动,同时将左侧面部贴近患者口鼻,感知其有无自主呼吸,眼睛行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运动。判断用时不超过5秒钟。并准确记录事件发生时间。

4.确定患者自主心跳、自主呼吸消失。立即呼救,高声呼叫:“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取除颤仪!

5.将患者取仰卧位平放于硬板床上,松开患者衣扣及裤带,充分暴露患者前胸部。若床面过高,应立即在床旁加用脚踏凳或直接跪在病床上实施急救。

6.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1)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少年儿童及成年男性可直接取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

(2)施救者左手掌根部紧贴患者胸部皮肤放置在按压点上,手指起。右手掌根重叠在左手掌根背部,手指紧扣向左手掌心(右手在下,左手叠其上按压亦可)。

(3)按压时上半身稍向前倾,双侧肘关节伸直,保持前臂与患者胸骨垂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使胸骨下陷5~6cm,然后放松使胸充分弹起。放松时掌根不脱离患者胸部皮肤,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成人按压时按压频率为100~120 次/分。连续按压 30次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

(4)有多位施救者分工实施心肺复苏术时,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可互换角色,保证按压质量。

7.清理口鼻异物。检查患者口腔、清除口腔异物及义齿。施救者用右手拇指及示指捏住患者下颏,打开患者口腔,取出义齿,检查有无口腔异物,如有异物,轻轻将患者头部转向右侧,右手拇指压住患者的舌体,左手示指弯曲约90°从左侧口角处插入患口腔内,将

异物抠出,或可手持消毒纱布清理,清理完毕将患者头部转回。

8.打开气道。用仰头举颏法或仰头抬颈法,患者耳垂和下颌角连线与地面成 90°

(1)仰头举颏法:施救者将左手小鱼际放于患者前额眉弓上方,向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示、中两指放于下颏处,将下颏向前上方抬起,使患者头部充分后仰,打开气道。

(2)仰头抬颈法:此法有颈部损伤的患者禁用。施救者将右手放于患者预项部并抬起颈部,将左手小鱼际放在前额眉弓上方向下施压,使患者头部充分后仰,打开气道。

9.人工呼吸。一般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口唇受伤或牙关紧闭的患者,采取口对鼻人工呼吸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将无菌纱布覆盖于患者口部,施救者用左手拇、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右手固定住患者下颏,打开患者口腔,施救者平静吸气后,张大口将患者口唇严密包裹住,然后缓慢吹气,吹气时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患者胸廓是否隆起。吹气完毕后,松开患者鼻孔,使患者的胸廓自然回缩将气体排出,随即进行第2次吹气。每次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吹气量 500~-600mL,以胸明显起伏为有效。吹气2次后立即实施下一周期的心脏按压,交替进行。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

(2)口对鼻人工呼吸:施救者稍用力抬起患者下,使口闭合,先深吸一口气,将口罩住患者鼻孔,将气体通过患者鼻腔吹入气道。其余操作同口对口人工呼吸。

10.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为30:2的比例实施五个周期的操作,总用时不超过2分钟。五个周期操作完成后,立即判断颈动脉搏动及呼吸,评估复苏是否有效。

评价心肺复苏成功的指标:

①触摸到大动脉搏动

②有自主呼吸

③瞳孔逐渐缩小

④面色、口唇、甲床发绀逐渐褪去

⑤出现四肢不自主活动或意识恢复

11.患者大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恢复。整理患者衣服,如患者意识恢复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开始进行高级复苏环节。

中医实践技能-黑金必过考点速记.docx